首页_长安注册_长安娱乐_首页
首页_长安注册_长安娱乐_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主页-百世娱乐挂机「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2-04-26 21:38    文字:【】【】【
摘要:主页-百世娱乐挂机「主页。关于三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三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主页-百世娱乐挂机「主页。关于三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三亚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启之年,是自贸港建设关键之年,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聚焦“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作风整顿建设年、制度建设年暨“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部署投资项目“奋战80天”活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房地产调控、政策性财政减收等因素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自贸港早期政策落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较好的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1.宏观经济总体好于预期。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重点工作专班机制,落实“按季抓、月跟踪”,按季下达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多措并举力促宏观经济承压固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全市生产总值835.4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19亿元,增长43.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8.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1亿元,增长6.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3.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高于年初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0.4%左右。

  2.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趋好。尽管年内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但从各年度看趋于稳定上升。从两年平均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高于2019年增速和“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速,剔除疫情影响等异常因素,全市经济潜在增长率则会更高,显示自贸港下良好的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摆脱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下行趋势,强势回升,在2020年增长5.3%,2021年实现10.8%的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9年的6.7%提升到2021年的43.1%。

  3.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2:14.9:73.9,服务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4%,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增长37.2%。自贸港重点园区投资增长45.8%,税收增长85.7%。

  1.自贸港建设蹄疾步稳。一是自贸港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三亚凤凰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迎来首家入驻企业。率先落地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已进口16艘“零关税”交通工具,货值2.5亿元。落地“零关税”进口自用生产设备3279万元。二是制度集成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和“空地组网”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案例分别获第二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涉海旅游“一船一码”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治理新模式等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省发布案例。三是自贸港重点园区建设成果初显。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积极探索“链长制”“一园一院一基金”发展模式,实行“揭榜挂帅”创新实践。首笔新型离岸贸易业务落地中央商务区,全省首宗“带建筑设计方案”、三亚首宗“先租后让”土地成交。全年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分别新增注册企业2988家和1412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和27.7%,实现税收18亿元和28.19亿元,增长73%和94.4%。四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社管平台进入实战化运行,在未设立口岸查验机构的区域科学布设8个综合执法点,加快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按照15个方面的风险防控专项工作部署,有力有序推进贸易、投资、金融、税收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预警防控体系,重点开展打击治理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2.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扎实开展“制度建设年”行动。直面城市治理急需和人民美好生活必备,进一步厘清市、区两级权责清单21206项,建立制度清单5973项,先后推出20个优秀实践案例,探索或成为全省首创制度超过70项,多个领域实现“零”突破。二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三亚市“跨境贸易”领域优化创新经验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最佳实践篇”,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规章《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建立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机制,设立三亚市520企业服务中心,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精准施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年新增注册企业3.1万户,增长32%。三是行政审批服务更加便民利企。在全省率先上线三亚惠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开展惠企政策兑现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套餐化办税服务范围,实现“非接触式”办税比例达90%以上。加快构建“一鹿快办”三亚政务服务体系,全年实现微信小程序注册量约4.4万个,办件量约4.6万件,政务服务逐步实现“零跑动”“网上办”“掌上办”“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深化“两步申报”改革与“离岛免税品关区一体化”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口岸进口通关时间缩短至52.4小时。四是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加快完善。三亚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已完成验收,在全省率先制定《三亚市政务诚信状况监测评价指标》和《三亚市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提前完成全市1.8万农户信用评定年度目标。我市在全省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工作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五是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合并重组优质资产,抓好企业上市培育,实施“瘦身健体”,清算注销无实质性经营企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台《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全年预计上缴全口径收入12亿元。六是垦地融合深入推进。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三亚市垦地融合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三亚市垦地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垦地融合工作专班,确定17项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推动三亚市垦地在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

  3.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外资外贸持续回升。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全年新设外资企业345家,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增长46.3%;货物进出口总额219.1亿元,增长27.4%;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2亿元,增长57.1%。二是国际化招商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外国驻华大使馆在三亚设立商务服务点,塞尔维亚(三亚)国际商务服务点揭牌运行。借力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面向新西兰、英国、新加坡等海内外国家和“一带一路”地区举行线上、线下专场推介会。新增招商引资注册企业1995家。三是人才服务工作扎实。印发《三亚市人才政务服务“单一窗口”考核评价方案》等文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扎实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全年办理人才落户近1.7万人,新增认定高层次人才2007人。四是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大三亚”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完成《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旅游项目空间布局规划》等规划编制,建成海南省环岛旅游公路陵水土福湾至海棠通道工程,海南西环铁路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加快完善三亚市与保亭县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与乐东、陵水南繁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一体两翼”。以区域合作为契机,促进三亚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琼粤合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

  1.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一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园区推行“拿地即开工”,通过分阶段施工许可审批、“以函代证”等方式,从拿地到进场施工时间缩短至1天。印发《三亚市开展“项目建设服务年”活动方案》等文件,精心做好项目策划、招商、供地、开工、建设、奖励“一条龙”服务。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积极创新供地方式,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在崖州湾科技城实施“标准地”供应模式。全年完成处置闲置土地55宗。积极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存量资金,盘活存量资金33亿元。获得新增债券资金95亿元。三是精准分类施策。以“比学赶超”的精神推动完成“抓项目促投资奋战80天”工作,围绕难点疏通堵点,精准施策攻城拔寨。实施《加快推进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措施》,优化项目审查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项目台账和责任分工制度,实行对账销号管理,为投资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四是项目谋划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建设和筹备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六届亚沙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累计策划提出17批、379个项目,匡算总投资1010亿元。

  2.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初显成效。一是离岛免税购物引领旅游消费市场。“邮寄送达”“本岛居民返岛提取”等便捷化提离措施相继落地,新增11个提货窗口,全力服务火热市场,全年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76%。二是旅游业态呈现“新”发展。蜈支洲岛旅游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上榜“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三亚亚特兰蒂斯、国际免税城、河心岛成为旅游消费新名片。邮轮旅游试验区和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中资方便旗邮轮海上游航线试点启动实施,游艇旅游蓬勃发展,全年游艇出海超16万艘次,接待游客量超1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7%和44.6%。多家传统景区“上新”不断,风洞飞行体验、“悬崖秋千”等新玩法带来全新体验,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升级。首艘国内建造民用全潜式大型旅游观光船交付运营。夜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天涯区、吉阳区、海棠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夜间经济示范区。三是旅游营销多渠道推广。“三亚新青年奇趣岛”“岛民不宅家春节游三亚”“海南人游三亚计划”“第二届三亚市‘FreeGo’福利购嘉年华暨首届旅游消费季”等营销推广活动相继开展,其中“三亚新青年奇趣岛”上榜国家文旅部旅游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名单。四是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海胆事件”为契机全力开展9项旅游市场重点专项整治,全年涉旅部门共收旅游市场投诉22027件,已办结21851宗,罚没金额729.36万元。全面规范旅游引导标识标牌,完备多语种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深入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布并推广《三亚市海鲜餐饮行业高质量服务餐厅标准》,为首批16家“三亚市海鲜餐饮行业高质量服务餐厅”颁发牌匾及证书。2021年旅游接待过夜游客2162万人次,增长19.7%;旅游总收入747亿元,增长65.2%,比2019年同期增长18%。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产业平台加快培育。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建设,成功开展首单豆科作物种子进境业务。崖州湾科技城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等项目如期完工。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完成主体施工,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国家级非人灵长类种质资源与模型研发中心等36个平台项目加快建设。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海南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跨境电商小镇等项目实现开工。二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崖州湾科技城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农业农村部—崖州湾科技城分子检测实验室”揭牌,为业务落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等一批重大深海科研成果先后落地,全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落户三亚。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已入驻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等19家科研机构,签约引入国内优质高校11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超过1200名研究生已进驻科技城开展学习、科研工作。崖州湾科技城已注册高新技术企业129家,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585家。海兰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全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81件,增长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三是企业扶持力度加大。落实《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等文件,加快落实新技术企业的奖励工作,全年已发放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2255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5家。

  4.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一是金融领域平稳运行。出台海南自贸港首项S基金政策《三亚中央商务区关于支持开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的若干措施》,鼓励吸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聚集。高瓴、真格、红杉、贝塔斯曼亚洲等百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落户中央商务区,上市公司凯撒旅游总部迁址三亚。海南国际清算所、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落户三亚,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迁址三亚。梅村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太平金融、大唐海外控股、紫金矿业、恒力集团等一批总部经济项目实现开工,大悦城城市综合体、保利国际广场、三亚国际金融中心、五矿国际广场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有序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天涯任我游”活动。全市获得资质的10家银行共为4828家企业开立FT人民币主账户4828个,外币子账户7455个。三亚中央商务区新增QFLP基金21家,首批试点QDLP基金管理人12家,占全省首批试点名额的一半。首单公租房类REITs项目已正式发行。入驻我市的总部企业达到16家。二是会展业加快复苏进程。成功举办“第二届热带水果产业博览会暨三亚芒果产业大会”“2021第十二届大三亚国际车展”等系列大型会展活动,全年共举办会展活动2900余场,比2019年同期增长11.1%。三是大健康产业扎实推进。印发《“大三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以规划引领健康产业发展,石药德中健康产业园、三亚太平国际医疗康养等社会办健康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成型。四是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货运二期开工建设,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加快建设。

  1.城市功能品质加快优化。一是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印发《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2021-2023年)行动实施方案》,贯彻“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提出90项具体工作任务,统筹谋划2021年度4个综合型示范项目及39个重点示范项目。推行“阳光规划”试点和“机器管规划”,高水平开展城市形象设计国际征集。二是“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初步构建。三亚新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亚龙湾第二通道(二期)工程、南山港、三亚市西水中调一期工程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三横路机场段、凤凰段(一期)、荔枝沟段实现通车。三是“水路电气光”网加快铺设。开展农垦居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小型水库管理处生活供水等工程,全市农村供水城市管网延伸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以上。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入使用“一键绿波”功能,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全市国道公路通车总里程139.9公里。500千伏三亚变电站、城区220千伏海岸等变电新建工程加快推进,新改建线.86%。长丰天然气南山首站迁建工程已完成新站的调压,累计完成天然气管道敷设56.9公里,完成乡村地区天然气入户安装1202户。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6.65万个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光口、2.48万个万兆光纤宽带网络端口和508个4G网络优化基站建设。“新基建”加快发展,建成5G宏基站916个,谋划信息化项目21个。四是城市风貌彰显“三亚特色”。三亚湾功能提升项目全面完成,“城市会客厅”面向市民游客开放。三亚中央公园、凤凰岛桥头公园项目加快推进,海棠湾水系两岸景观绿化工程扎实开展,启动月川中轴绿道、临春河东侧滨水生态绿道等一批项目建设,建设长度14.36公里,辐射服务周边约57万人。

  2.社会治理创新优化。一是城市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超脑”运行管理中心基本建成,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动。二是大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涯区过岭大社区、高峰大社区、金鸡岭路大社区、崖州区古城大社区、六道大社区、保港大社区,海棠区龙海大社区等已挂牌运行,林旺北大社区即将完工,全省首个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人民调解覆盖面不断提高。成立市人民调解协会和全国首个果蔬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专家库,形成纵向贯穿市—区—村三级,横向连接企事业单位、行业领域的多元调处全域布局体系。四是各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持续开展“扫黑除恶”“禁毒”等专项行动,累计打掉涉黑涉恶犯罪组织23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5宗。持续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连续4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3.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一是增强规划引领作用。印发《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项目库,构建“一环、五区、八景、十一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构架,完成应编尽编村庄规划53个,推动25个综合型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农业发展基本面稳中向好。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84亿元,增长4%。完成水稻种植面积9.53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万亩,冬季瓜菜计划种植面积15万亩(含复种)。崖州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三亚玫瑰谷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7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完成招商注册1300余家。全市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60家,产品88个次。成功注册涉农商标819个、省名牌农产品15个;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园(示范场)4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7个。三是农旅融合深入推进。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吉阳区荣获“2021年度中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县市”称号和被认定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新建或提质升级红花村等11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开展“云游三亚乡村”、“农业+旅游”等系列活动,全年农业三产融合方面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共7.06亿元,增长8%。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果明显。吉阳区大茅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在367个自然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建成投运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2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3562套,行政村覆盖率达78.5%。累计建设完成卫生厕所约5.6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27%。全市建成垃圾转运站16座,转运能力达1370吨/日。五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海南首家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三亚上线,推动农村房地一体建设用地统一确权登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1.生态环境治理坚持标本兼治。一是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整改落实。紧盯凤凰岛等重点整改项目,亚龙湾瑞吉酒店配套游艇码头提前完成防波堤拆除,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正有序实施。二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约谈办法(试行)》,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设计图”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图”。三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拆除违建16.8万平方米,完成三亚河河口清淤疏浚,加快推进抱坡溪、大茅水等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和三亚湾、亚龙湾海岸带整治,加快实施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铁炉港红树林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落实秸秆、垃圾禁烧和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四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人才城、育才水质净化厂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五是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PM2.5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累计均值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为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臭氧(O3)第90百分位数浓度小于111微克/立方米。六是积极建设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印发《三亚市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全面启动“创森”重点项目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69%。七是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落实节能工作“十条措施”,全年能耗强度下降4%。

  2.稳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导性项目建设。一是全面推进禁塑工作。基本建立“制度引领+源头减量+陆海统筹+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的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模式,禁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垃圾分类设施加快建设。已建成垃圾分类亭603座。三是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装配式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开工建设装配式项目建筑面积397万平方米。四是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全年推广新能源汽车12475辆,已建成换电站11座,建设充电桩8469个,枪口9683个,纯电动汽车总体车枪比为2.46:1,实现“总体车桩比在2.5:1以下”的目标,初步具备市内电动汽车绿色出行条件。

  1.民生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28.6%;登记失业率2.44%,完成全省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71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13.2%和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99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13元,增长11%。二是保基本民生工作扎实开展。全年民生领域支出163.7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多措并举稳物价,着力建设2000亩常年蔬菜骨干基地,全市“菜篮子”平价网点90家,蔬菜自给率达65%。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保障机制,完善“淡季、旺季、台风、春节”保供稳价模式,全年共应急调运和投放蔬菜6000吨,肉品210吨。进一步完善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8.9万元、惠及9078人。三是居民住房保障更加有力。开工建设安居房1万套,建成安居房1627套,分配安居房1582套。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2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年完成棚改任务1.64万户。四是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人、物、环境”“进出”同防。切实落实15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持续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率排在全省前列。

  2.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优化,丹州小学、科技城中学、三亚中学等3所中小学校建成开学,7个幼儿园已完工开园,改造、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1所,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全年新增中小学学位8326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98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分别达到89%和52.1%。美国卫斯理安学院附属海南国际高中、英国威雅公学三亚学校、加拿大维多利亚公学、英国布莱顿公学、北大附中三亚学校等优质名校正积极对接洽谈。全面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聚焦“校内减负体制”和“校外严格监管”,有序推进“双减”工作,130所符合条件的学校全部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二是高标准完善卫生健康整体布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市83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基本竣工,三亚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三亚市榆红医院项目、三亚市中医院改扩建项目、三亚中心医院新建二期综合门诊大楼等项目加快建设。“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有序推进,全市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机构达到129家,托位数3325个。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起步,市体育中心项目已完成体育场建设,市文化中心项目正加快推动前期工作,我市作为海南省唯一推荐市(县)被正式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亚疍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创新开展。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40个。四是其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妇女儿童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动,社会群体救助有序开展,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力促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完成。但是,也要看到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总量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大项目储备不够。外部环境和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对外交流合作尚未完全畅通。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升级。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短板仍然存在。

  各位代表,2022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攻坚之年,也是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之年,做好2022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七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线号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的领导下,坚决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实为重点,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抓好“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三个行动”,打造“六个三亚”“六个标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封关准备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1.扎实做好自贸港封关运作准备。一是有序落实自贸港制度设计。健全“一个月首单、三个月推开、半年见效”的政策落实机制。试点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用足用好27条跨境服务贸易开发政策,做好高水平压力测试。大力落实原辅料、交通工具及游艇、自用生产设备、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游艇“免担保”与“零关税”政策有机衔接,制定“一船一策”“一企一策”,确保游艇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二是持续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深化“极简审批”改革,在崖州湾科技城探索建立“标准制+承诺制”的投资制度,深化投资审批改革,探索实施自贸港内、外资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和取消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在中央商务区进一步完善以特别极简审批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将“商鹿通”打造成园区审批服务的“靓丽名片”。三是完善优化口岸功能。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设计,推进南山港、凤凰机场等口岸能力建设,升级改造凤凰邮轮港、鸿洲游艇会码头、半山半岛帆船港等口岸现场查验设施和查验设备,为全岛封关运作做准备。推进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扩大运营,加快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压缩通关时间,推行“24小时预约通关”“船边验放”“随到随检”等快捷通关模式,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四是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15个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作用,推动形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齐抓共管风险防控新格局。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综合执法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贸易、财税、金融、数据流动、事中事后监管等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好全天候进出岛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监管责任。定期梳理研判自贸港建设各领域风险点,制定实施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可控范围。

  2.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部署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打造“治”善“制”美三亚。进一步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门槛、隐形壁垒,规范监管执法机制,为三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扎实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提供制度保障,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争取营商环境指标提档升级。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重点,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流程再造和服务升级,推动营商环境时间、环节、成本等指标步入全国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建设。推动部门协同、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深入推进优化惠企政策兑现。优化企业开办“一窗通办”,推广电子证照印章应用、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深化“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加快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继续推进“一鹿快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建设,深化政务服务综合受理改革。四是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通过提高水电气市政服务效率、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推行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优化引入培育民营征信服务机构、推行线上政务智慧“集成”服务等,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五是打造开放便捷的贸易环境。持续推广便捷通关模式、压缩通关时间、精简政府采购证明材料、建立公平有效的招标投标投诉机制、建立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打造开放便捷的贸易环境。

  3.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有所突破。构建更加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有经济新布局,实施“四个一批”产业发展工程,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导和特色产业、战略培育产业集中。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三亚市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示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扩大“信易+”场景应用领域,争创国家信用示范城市。依法合规实施联合奖惩,形成联合惩戒自动化响应执行反馈闭环。三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领域分级分类监管,引导联盟、协会等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营,加快推动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力争至2022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1件。四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以项目库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更多中央、省级资金支持。统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做好开源、节流、挖潜工作,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强化税收征管,做好应收尽收。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做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等税费清算,加快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努力增加非税收收入。

  1.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项目为王”,落实自贸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高质量增长。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项目投资较快增长,补足农业农村、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体制机制。二是解决投资发展要素瓶颈。积极构建全市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各类片区控规修编以及村庄规划的全覆盖,编制海洋等专项规划,进一步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的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为谋划新型产业平台提供规划支撑。加强用地批后监管,健全低效和闲置土地的防范和处置长效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工作计划,谋划垦造水田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中心城区、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东方太阳城、综合物流园、肖旗港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区域的相关土地纳入征收成片开发范围。做好基础测绘工作。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城市更新基金联合体。加大融资创新力度,探索通过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租赁、REITs、产业基金、股权基金等方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大项目资金保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政府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四是做好项目谋划和包装工作。坚持“加紧谋划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思路,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领域,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找准短板,超前谋划一批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充足后劲。

  2.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一是打造全球免税购物中心和时尚消费中心。推动国际免税城三期、复游城国际旅游度假社区、海棠湾超级万象城综合体、三亚SKP等一批大项目建设。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持续做大离岛免税销售市场,优化离岛免税监管和提货方式,扩大免税店邮寄仓储空间,做好应对邮寄量波动的人员、车辆、耗材等响应工作,持续推进离岛免税购物服务提质增效,有效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力争2022年离岛免税销售保六争七(百亿)。做大做强“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网红经济”,促进高端旅游和商贸消费实现新突破。加快梅村产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跨境电商、高端零售、离岛免税等业态。二是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办好电商直播嘉年华、“三亚FreeGo福利购”等传统促消费活动。利用好“商小鹿”以及三亚商旅消费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与商家促销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商贸业全面复苏。

  3.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促进以“零关税”政策为重要支撑的多业态货物进出口增长,重点关注免税品、游艇等商品的进口,加快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加速培育国际货运航线,争取新增三亚至欧洲、三亚至东南亚等2条以上的国际货运航线,提高三亚口岸作为进出口贸易第一入出境点的贸易量占比。推动航空货运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稳步发展,探索引进数字贸易企业三亚结算,力争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6%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6%以上。二是提高人才服务质量。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加快推动《三亚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加快推进中国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亚分园和中国三亚旅游人才市场建设,争取早日挂牌。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搭建有温度的空间。继续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省级“候鸟”人才工作站、三亚市丰兴隆人才之家的建设管理,力争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500人。三是构建多元化招商体系。紧抓三亚市招商引资信息管理平台和《三亚市招商引资管理办法》《三亚市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的适用推行的效果,加强三亚市招商引资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产业链招商,按照“构建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着力“增链、补链、强链”。提升国企央企服务工作专班服务水平,分领域梳理目标企业产业画像,开展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商。把握RCEP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全面提升国际化招商水平。力争全市新增认定总部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亿美元。

  1.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一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三亚国际游艇中心、三亚市游艇旅游中心和游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营,加快推动星际熊华南文创中心、FE赛车主题乐园等项目尽快开工。升级改造天涯海角游览区、亚龙湾森林公园、千古情等景区,争创一批4A、5A级旅游景区。着力发展活力海洋旅游产品、时尚购物旅游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医疗康养旅游产品等4大重点产品,创新提升浪漫婚庆、国际会议会展、乡村度假、亲子文化研学、红色旅游、特色民族民俗等6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展“旅游+”产业融合示范企业申报。二是拓展旅游消费业态。持续筹备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办好系列测试赛。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消费场景,依托湾区及城市商圈,建设海南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国际风情美食街区等多样化美食体验场所,打造美食体验、海上游览、步行街等夜间消费场景,支持发展“共享农庄”和主题民宿客栈。力争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增长10%,实现过夜旅游总收入增长15%。三是打造一流的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深化“联合会+专业协会+品质保障协会”“两会一库”“三函一简报”等治理模式,建立诚信商家“红黑名单”,制定婚庆、潜水、冲浪等行业服务标准,营造优质的旅游消费保障环境。谋划建设市民游客中心,推进三亚市凤凰机场散客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构建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继续推动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建设。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创建旅游金融服务示范区,建立健全旅游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

  2.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快推动“南繁硅谷”建设。争取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全力推进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级非人灵长类种质资源与模型研究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热带生物安全中心、南繁种业实验平台、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打造科研设备齐全、基础条件完备的科研阵地。二是着力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化合物样品库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浙江大学实验室、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热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招商工业深海装备研究站、深海信息及大数据研究中心、前沿材料联合科研基地、国际远洋船舶综合试验基地、南海服务保障基地等项目建设。三是培育发展遥感航天和数字经济。加快遥感产业园建设,推进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三亚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完成互联网文娱、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数字科技三大产业发展平台基地建设,力争园区实现新增注册企业120家。四是增强科技研发能力。推动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入驻园区。创新科研产业合作模式,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与成果产业化。启动谋划科研基地(个性化地块)建设,建成一批具有高校特色,符合科技城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争取进入科技部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激发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7%,高新技术企业达220家。

  3.建设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推动金融业发展。支持私募行业规范发展,支持园区通过政策吸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推动QDLP和QFLP形成规模效应。做大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跨境资产转让规模,推动海南国际清算所开展业务。发挥三亚中央商务区等平台优势,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支持金融机构进行S基金交易,力争三亚中央商务区新增招商引资企业1000家。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三亚国际游艇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取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三亚市创建数字人民币应用示范区。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以“天涯易贷”“政银保”项目为抓手,引导金融活水向小微企业精准滴灌。鼓励推动各银行向省行争取将社保基金回存三亚,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3%左右。二是做大会展业。完善会展设施体系,推动保利C+国际博览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实施展会品牌提升工程,引进国际知名会展组织和专业机构,不断强化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会展活动引进和消费服务能力,培育壮大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音乐节、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品牌。三是聚集发展高质量健康产业。科学谋划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医疗板块,推动三亚广安门医院、恒大妇产医院等医疗机构项目建设,结合本地医旅发展基础,聚焦主动健康热点领域,通过树立中医服务贸易标杆,打造特色专科服务高地,构建全链康疗服务强核,塑造国际医旅品牌。四是打造物流枢纽集群。加快推进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南山港等枢纽物流功能。培育具有较强物流服务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推进专业物流主体集聚发展,推动物流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培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五是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培育发展国际化的规划、会计、法律、审计、评级服务、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力争引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律所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30家。

  1.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三年提升行动。一是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芒果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大力发展椰子产业,积极培育榴莲产业。推动罗牛山崖州15万头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扎南3万对肉鸽养殖场、育才万橡雨林二期16万只蛋鸡场等项目释放产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举办采摘节等活动,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农事体验等产业融合式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特色水产种苗、深海网箱养殖,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打造崖州中心渔港休闲渔业示范区和崖州湾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农业先行试验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进出口及深加工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进一步扩大价格指数保险覆盖品种和范围,开发常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并进行推广。二是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实施“一环、五区、八景、十一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村收集、区运转、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市级示范点建设,推动美丽乡村提质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三亚样板。三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出台《金融支持三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优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财政投入、金融、土地等政策,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是持续深化农村农垦改革。全力创建三亚农村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不动产登记城乡全覆盖,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二级市场。进一步优化农房报建审批管理,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联审联办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建房审批“零跑腿”服务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五是推动垦地融合发展。建立推行务实顺畅的垦地协调机制。重点围绕南滨东区和南田北区,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和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开发建设,打造垦地融合示范区。

  2.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牵头推动大三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海南西环铁路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互联互通,着力促成“大三亚”市县在区域旅游、交通、民生、生态环保、卫生健康、招商协作、市场体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发挥南繁科技城辐射引领作用,协同带动乐东抱孔洋、陵水安马洋两个基地建设,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跨区域产业合作。深度参与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调联动。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建立对接合作机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与发达城市园区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

  1.推动“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稳步推进新机场前期工作,持续扩建扩容凤凰机场,积极推动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等水运建设以及吉阳公交、崖州湾科技城等客运枢纽场站项目建设。推动城市空间纵深发展,加快实施三横路凤凰段(二期)和抱坡段、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工程项目、绕城高速凤凰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完善区域交通体系网络,建设崖州湾科技城、海棠湾休闲园区等片区市政路网,完善垦地融合发展示范区交通体系,推动月明桥等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全面梳理、排查交通拥堵、瓶颈路段(路口),打通城市断头路,分批次改造,提升通行能力。二是加快形成安全生态水网。持续推进大兵河综合治理工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水系工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宁远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城区雨污水管网覆盖率,加强农垦居污水管网建设。三是提高油电气保障能力。建成海南省环岛管网文昌至琼海至三亚输气管道,大力推进崖州湾深海科技城智慧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三亚西天然气发电工程。合理规划布局加油站点,确保石油稳定供应、城市交通体系高效运行。新建扩建一批110千伏、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力争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2小时/户,中心城区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0.8小时/户。四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加大5G资金扶持,进一步扩大5G基站覆盖范围,开发推广5G应用场景,提升基础设施网络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慧交通。

  2.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一是高质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完成首批示范项目,加快海罗村、火车站站前等试点项目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城市花化提升和管养提升上下功夫,高品质打造“城市花园”。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风防洪排涝抗旱能力。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二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和“机器管规划”,打造“一厅十舱”国土空间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三是坚持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管理。开展“三亚制度共享库”建设,力争全市上下基本实现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规范化,推出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穿透式的集成制度成果。完成三亚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建设城市超级大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三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为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完善城市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坚持和完善社管平台、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五位一体”治理机制。完善“片长+网格长+12345热线”管理体制,加大电动车管理及停车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1.着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一是狠抓环保突出问题整改。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和省生态环保百日大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依法依规推进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二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两违”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行动,巩固“无违建”示范点创建成果。围绕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大气污染面源防治,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臭氧(O3)第90百分位数浓度小于1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以上,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13微克/立方米。坚决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严格落实近岸海域生态红线保护规定,加快推进崖州湾等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行海上环卫,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9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质类别达到/优于地表水Ⅲ类)。三是加快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项目建设。推动三亚市人才城水质净化厂、育才水质净化厂工程、岭曲-汤他水库补水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加快三亚市西水中调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农垦居供水工程的实施。建设三亚生态产业园,加快危险废物暂存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二期)建设,确保垃圾转运站建设工程按期完工。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交通领域节能,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强度下降0.5个百分点,推动国土绿化行动,争当降碳优等生。

  2.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制体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造农林牧渔、观光旅游、生态体验等“三亚品牌”。出台《三亚市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支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山长制,加快环境保护信息化,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3.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禁塑”工作,推动实现相应替代品全流程可追溯。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终端处置项目建设,完善收运处置全链条管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提升绿色建筑面积。着力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三亚市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补齐乡村公共休闲绿地等短板,开展“创森”宣传,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推动三亚河湿地公园、中央公园等一批森林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获得省级森林城市授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无废细胞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重点完善节排水制度建设、提升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和工业节水指标等。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1.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和进出同防,提高机场、动车站等重点区域现场核酸检测能力,持续抓好学校、社区、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侯鸟”老人等群体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交通、旅游等重点行业管控。持续推动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实现全人群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全覆盖。

  2.抓就业促增收。一是注重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型市场主体。采取措施引导新增市场主体实质运营,努力把企业注册数量转化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二是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愿,深入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后就业服务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开展职业培训60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三是研究推动共同富裕。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等,吸引更多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探索推进三次分配,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新浪创意港项目、南繁科技城项目(二期)、中心城区控规YC02-49-03项目、抱坡新城片区(北区)项目、海棠区创业人才保障项目等项目建设,新增建设临春安置区等6个安居型商品住房等项目,完成月川村棚户区改造安置区、东岸棚户区改造安置区、林旺中安置区、海棠湾藤桥及林旺二期等项目建设。2022年计划建设安居房5000套、安置房1455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1000套。推动宜居社区建设,继续推进12个老旧小区改造。二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35%。加快推进我市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工作以及各医联体内开展慢性特殊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治疗和用药保障专项行动机制示范城市工作。三是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以“一老一小”公共服务和三孩生育政策为重点,完善包括优生优育、婴幼儿照护、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启动我市公立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至少培育1家手续完备、管理规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等系列示范创建活动,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1个。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海棠敬老院和3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四是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工作。稳定常年蔬菜基地保有面积1.5万亩、冬季瓜菜15万亩(含复种),推进3500亩光伏蔬菜大棚建设,持续提升蔬菜自给率。推动迎宾路农产品公益性批发市场运营与管理,实现公益性批发市场日均蔬菜批发量达100吨以上,拓宽“菜篮子”网点覆盖面,完成2个临时公益性农贸市场和8个定时定点自产自销交易区建设,在新建小区、常住人口密集的小区、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周边开设平价网点90个。建立与云南、广西等岛外蔬菜直供体系,畅通外菜进岛绿色通道。落实国企主导平价菜销量市场份额占比15%以上,确保“15+N”种基本蔬菜均价不高于去年水平。大力推动平价蔬菜零售保险试点、智能电子秤铺设和“买菜去”APP运用工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推进8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9.75万亩。五是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持续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交通、非法集资、传销、电信诈骗、禁毒等专项治理。大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群众“舌尖安全”,争取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动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民宗、慈善、消防以及人口发展、社会救助、信访、法律援助等社会事业,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动边海防工作。完善退役军人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双拥共建,支持部队建设。

  4.强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不断扩大公共消费。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资金支出效率。不折不扣办好充电桩、换电站及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建设等为民办实事项目。二是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质量巩固提升、优质均衡推进工程。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做好学校课后服务,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学转非”“备改审”工作。加快推进立才幼儿园、市第九小学三亚湾校区、西南大学三亚中学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继续开展“一市(县)两校长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推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附属海南国际高中、北大附中三亚学校、英国威雅公学三亚学校、三亚维多利亚公学、英国布莱顿公学等一批合作办学项目尽快落地。持续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学校。全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4694个。三是加快建设健康三亚。完成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建成三亚中心医院二期综合门诊大楼,加快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三亚市公共卫生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大三亚”120急救体系项目开工建设。继续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大口腔医院三亚分院等国内优质医疗资源与我市合作办医,全力支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人才梯队建设,力争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7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活动。推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持续抓好艾滋病防治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重点地方病等专项工作。

  5.繁荣文化事业产业。进一步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三亚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超过5%。加快市文化中心(市博物馆、市综合档案馆)、市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开展市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市美术馆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发挥好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布局市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崖州古城文化节等活动,加强落笔洞遗址、藤桥墓群等保护与利用,积极创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围绕红色、影视、旅游、海洋、婚庆、南繁等文化领域,精心打造文旅景点和文创产品,创新讲好“三亚故事”,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

  6.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抓好道路交通、涉电、建筑工地、未成年人溺水、电动自行车、城市燃气、长输油气管道等领域安全运行。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专项巡查机制,抓好安全隐患治理和风险排查,全力压降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城市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处置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战略定力,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以优秀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及省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1.“制度建设年”:根据《三亚市“制度建设年”行动方案》,三亚将对权责清单制度进行再精修、对权责运行制度进行再精优、对行业规范进行再精益,着力解决权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程序不顺畅、制度执行不到位、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力争到2022年全市上下基本实现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规范化,推出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穿透式的集成制度成果。

  2.“一中心、一城、一区、三个重点”:“一中心”指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一城”指崖州湾科技城;“一区”指中央商务区;“三个重点”指民生、生态、社会治理。

  3.“三位一体”:指在法院主导下,将诉讼、调解、仲裁三种争议解决方式无缝对接,共同促进纠纷化解。

  4.“一院一园一基金”:“一院”指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一园”指工业园;“一基金”指产业发展基金。

  5.“先租后让”:指让企业先租赁土地,等进入稳定期,达到当初签订的准入条件后,再购买土地,从而减少因盲目购地所导致土地浪费。

  6.“一体两翼”:一体,即南繁科技城,两翼,即乐东、陵水两县南繁核心区南繁基地。

  7.“标准地”:指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至少5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8.“一键绿波”:指将警卫特勤任务车队的行驶路径、车队规模、行驶速度等参数提前在信号灯控制系统预设好,根据路口之间的距离计算出路口绿灯放行时间,通过一键启动执行沿线信号灯路口“绿波”控制,保障车队绿灯通行,是城市“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功能之一。

  9.“智慧交通”:指在交通领域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10.“新基建”:全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11.“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

  13.“双减”政策: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14.“三医联动”:指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通俗的说即是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16.“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稳定、保基层运转。

  17.“极简审批”:指在“多规合一”的前提下,按照“先行先试、精简高效、诚信自律、快进严管、融合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规划代立项”、以区域评估取代单个项目评估、优化项目服务、推行承诺制度、建立“准入清单”、打造两个平台、加强两项监管、实行联合验收、建立诚信档案、实施退出机制等十项改革措施,切实做到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

  18.“五位一体”: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9.“四个一批”:指实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批重大公共服务保障工程、一批特色核心产业发展工程、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工程。

  20.“旅游厕所革命”:指国家旅游局针对旅游景区厕所脏乱差的现象,发起的一场清理整治活动。

  22.“禁塑”: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省将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膜袋和塑料餐饮具。

  23.“创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简称。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指标并经国家森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24.“四方责任”:指在疫情期间,把全市动员起来,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

  26.“一市(县)两校一园”:指每个市县至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成1所优质普通高中(或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优质完全小学和1所优质幼儿园。

  27.QFLP: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其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E(私募股权投资)以及VC(风险投资)市场。

  28.QDLP:即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通过资格审批并获取额度后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向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试点基金投资于境外一级、二级市场。

  29.商鹿通: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打造的服务品牌,主要通过区域替代单个、集中替代分散、并联替代串联、承诺替代审批、园区跑替代企业跑“5个替代”,减少企业多部门来回跑现象、减少企业办事综合成本,实现审批提速、建设提速、投产提速。

  30.“一环、五区、八景、十一村”25个综合示范项目:“一环”指三亚超级绿道建设项目,“五区”指抱前单元-过岭华丽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廖大茅单元-红花罗蓬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北山单元-铁炉村上新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赤草北岭抱古单元-南山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那会单元-龙密马脚单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八景”指鸭仔塘溪流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宁远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亚龙溪流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藤桥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大隆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赤田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福万-水源池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崖州湾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十一村”指南山村景村融合示范村、梅联社区休闲旅游示范村、南滨居白超队垦地融合示范村、红花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六盘时尚艺术风情村、升昌村农旅融合示范村、南田居田湾队美丽乡村、抱前村现代农业示范村、水蛟村乡村文创示范村、那受村那乡村电商示范村、龙密高效农业示范村。

  31.阳光规划:通过建章立制、注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等措施,将公众规划参与机制落实到实处,是城乡规划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11]机器管规划:以国土空间治理监管全过程留痕、减少审批环节人为干扰及腐败问题、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社会公众办事便利度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数治”“智治”“共治”为总体目标,构建完善“四横四纵”建设总体框架(四横: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N应用;四纵:组织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督、用数据决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33.三个行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制度建设执行创新行动。

  34.REITs:全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

  35.揭榜挂帅:也被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一般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特定领域的技术难题,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专门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37.一厅十舱:是三亚市国土空间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一厅”指门户大厅,“十舱”包括大规划、大审批、大土地、大地矿、大海洋、大监测、大执法、大行政、大测调、大资产等10个部分。

相关推荐
  • 超越娱乐注册
  • 主页-百世娱乐挂机「主页
  • 首页「明朝娱乐平台
  • 首页:腾耀娱乐注册:首页
  • 星际娱乐平台-注册
  • 首页「名人堂娱乐」首页
  • 主页%『辉煌注册』%主页
  • 天富注册-首选链接
  • 首页*世纪娱乐挂机*首页
  • 主页-【中华会娱乐】丨主页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 游乐设备